| 欢迎您的访问
新闻资讯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新闻通告 -> 新闻资讯 -> 正文

讲座“今日哲学何为?”成功举办

发布日期:2022-12-21     点击量:

2022年1220下午,中国政法大学哲学系20周年系庆讲座第六讲暨“蓟门哲谭”第十九讲座如期在线上进行,本次讲座由浙江大学哲学学院王俊教授主讲中国政法大学人文学院文兵教授主持。讲座题目为今日哲学何为?这一主题主要围绕哲学双重困境——作为学科的哲学在现代知识体系和学科建制中不断被边缘化,作为思想方式的哲学与时代境遇越来越隔膜。本次讲座集中回答了两个问题,即今天我们在何种意义上还需要哲学今天作为学科的哲学和作为思想方式的哲学能够发挥何种作用。下面为此次活动的简要报道。

王俊教授的演讲从今日哲学面临的挑战开始。他认为,现在的哲学渐渐失去了对生活的统治性影响。哲学作为自古以来人类知识体系的核心部分、作为世界经验的基础,在近代以来逐渐呈现出专业狭隘化、纯粹学院化和文化本质主义等特征,日益陷于困境。王俊教授将哲学面临的问题总结为三点:第一,是在现代学科建制空间中,哲学逐渐失了对知识的统治性地位,越来越成为现代学科建制下的哲学专业活动,问题视域日益狱窄第二,当代哲学日益与生活和时代问题逐渐脱钩,成为学院内的纯粹的理论活动,哲学思想的时代关怀和现实感日益薄弱,与生活实践渐行渐远第三,自启蒙以来,被视为理性活动的哲学体现出一种欧洲中心论或西方中心论的模式,成为西方文化空间内的思想活动,把非西方的思想传统排除在外,因此面对当今全球化的宗教、文化冲突越来越无法应对。

接下来,王俊教授从“作为学科的哲学与“作为生活方式的哲学”两条路径,提纲挈领地探讨了哲学未来的任务。

作为学科的哲学而言, 随着18世纪之后现代大学的成熟以及科学知识体系的复杂化和严密化,哲学也越来越成为象牙塔中的学问,日益远离日常生活。由此,王俊教授认为,我们需要建立的是具有跨学科面向的哲学,突破学科建制的空间,实现哲学的跨学科发展。第二,哲学发展应当跨出大学和学院,重归现实生活,参与时代观念的构建,实现学院哲学与大众哲学的重新融合。对此王俊教授强调:学院哲学的大众化并非意味着流俗肤浅或者哗众取宠,而是要基于扎实可靠的哲学史知识将细密的哲思用亲近大众的文风表现出来。此外,在全球化时代,哲学研究的空间变革还意味着要突破西方中心论或者诸如中西二元的架构设置,把哲学研究的视野扩展全球,绘制多元化的世界哲学地图”,以开放包容的心态把多元文化中的思想传统均视为人类哲学的组成部分。

就作为生活方式的哲学而言,王俊教授认为,我们需要让哲学参与构建时代观念与精神生活,并从个体层面与宏观层面进行了详细解释。在个体层面,王俊教授引用胡塞尔等哲学家的观点,指出现代人需要重建具身性的、丰富的整体性日常经验,并将哲学作为世界理解和科学建构的基础,扭转科学主义单向度抽象的趋势。在宏观层面,王俊教授倡导构建“人间世”的哲学,重新构建人与自然、人与世界的共生性整体关系,通过关照自然来恢复人类的主体责任。在这两个向度上重建属于这个时代的精神生活,就是“未求哲学”的任务,由此我们才能对未来有所期待。

在讨论环节,主持人文兵教授提问到,现在有许多哲学家和哲学流派都与现象学有关,但现象学过于浩繁、细密,学者如何做到进入现象学的同时也能出得来从而面向生活本身?王俊教授回应认为,像胡塞尔、海德格尔这样的现象学家,其思想背后其实有强烈的现实关怀,如果研究者能站在理论的外部把握哲学家的思想动机、所处的时代观念与未来的展望,在某种意义上就可以“出来”。来自西南政法大学的肖朗老师提问道:回到生活的哲学会不会被消解?王俊教授持乐观态度,认为哲学根本上是一种时代观念的构建,它不仅是理论形态,更是一种实践、行动。随后,中国政法大学哲学系张浩军教授提问到:基于生活世界的哲学可能会呈现出不同的形态,应该如何统摄不同形态的哲学?王俊教授认为,我们可以对哲学家的思想资源加以体贴的诠释,使之保持开放性,从而将其整合到更加有意义的哲学建构中。

本次讲座中,王俊教授从总体上和宏观上勾画了哲学发展脉络,深切体察了当今哲学存在的问题。整场讲座发人深思,互动讨论深入浅出。本次讲座取得了圆满成功。


文稿:吴雨辰

图片:文兵老师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