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检索 

高级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军都时评  >  正文

做有气质的法大人——马怀德校长在2021级本科生开学典礼上的致辞

来源:新闻中心  9-2   阅读:
T AAA

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2021级同学们:

大家上午好!

时维九月,居庸叠翠。今天,军都山下又迎来了2136名年轻的新同学。看到青春洋溢、朝气蓬勃、阳光自信的你们,让我由衷地感到“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的快乐和欣喜。在这个特别的日子里,我要热烈祝贺你们、欢迎你们成为最年轻的法大人。

今年的7月20号,我给同学们签发了录取通知书,法大微信公众号发布这个消息时,有一位网友留言说:“法大总是能给人带来一种动力,给人一种向往和憧憬!”那么,这种动力究竟来自何处?我想,应该来自于法大特有的精神气质吧。

“为学大益,在自能变化气质”,教育是成人的事业,是改变个人气质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一所好大学可以没有华丽的高楼大厦,但一定要有自身独特的气质,在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当中给人以理想塑造、精神洗礼、品格熏陶和实践历练。那么,新时代法大青年如何习得法大人的气质呢?作为一名在法大读书教学的老法大人,我想与大家分享四点认识。

第一,法大人的气质,源自于法治天下的崇高理想。自古以来,我国读书人就有“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志向,始终将个人的前途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我校终身教授张晋藩先生致力于中国法制史研究70余载,他笃定,“正确地诠释历史,是每个读书人起码的道德良心,也是历史赋予的使命和责任。”他以中国历史文化为基础,从中国国情出发,提出中国古代法律体系是“诸法并存,民刑有分”的论断,打破了“有刑无民”的西方中心论,增强了我国在法学学科体系建设上的底气和自信。他主编的500余万字的《中国法制通史》更是国内外学者公认的“世纪之作”。

回顾近七十年的校史,法大始终与共和国同呼吸、共命运,一代又一代法大人饱含着对法治理想的热忱,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民主法治进步。现在的法大作为中国法学教育最高学府,是国家法学教育和法治人才培养的“主力军”,肩负着引领中国法学教育、服务全面依法治国的重大使命。2017年5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法大时,肯定了学校的办学成就,并强调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一项长期而重大的历史任务。2018年5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又勉励法大青年,要努力成长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法治中国建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贡献智慧和力量。法大人始终心怀“国之大者”,在追求法治理想的道路上奋进。自2017年以来,法大毕业生共有3031人入职全国党政司法机关、1396人扎根西部基层、423人考录基层选调生、66人应征参军入伍。我希望同学们以这些有志气的法大人为榜样,励志勤学、成长成才,积极主动融入社会进步、国家发展、民族复兴的时代潮流之中。

第二,法大人的气质,源自于崇德向善的精神追求。道德与法律都是规范人们行为的准则,蕴含着社会向上向善的价值导向。德与法的关系,是“法理课”的必考点,也是人生的常考点,希望大家都能打满分!“德法兼修”既体现出“崇德向善”作为现代公民的基本素养,也是学校人才培养的核心目标。文以载道,学以成人。读书人要超越自我、不为名利,还要明大德、求大道,更要有为民情怀,这也正是司马光所说的“读书在得道利民”。我校2003届毕业生高洋,毕业后就走上了基层社区的工作岗位,她扎根基层、踏实敬业,一干就是17年,荣获了全国“人民满意公务员”的称号。她在感谢母校时说:“厚德,是支撑我干好本职工作的重要动力,这是法大给予我的、让我受益终生的宝贵财富。”

亚里士多德说过,美德教育不能仅仅是教知识,更要通过强化有美德的行为来形成良好的习惯。我们的校训是“厚德、明法、格物、致公”,之所以将“厚德”置于首位,意在强调“百行以德为首”。因此,“德法兼修”首在明德。常怀感恩之心、谦卑之心、向善之心,才能培养出高尚的人格。知识可能忘却,芳华可能消逝,唯有德行是读书人屹立于世的根基。我知道,很多同学都是第一次离开家人,开始独立生活,希望同学们在这个繁华喧嚣、充满诱惑的时代,通过学习和实践,养成优秀的品格、练就良好的自制力,努力使自己成为高尚、厚德的人,并不断用真善美来雕琢自己,保持自信、自立、自强,勇敢坚毅地走好未来的人生道路。

第三,法大人的气质,源自于勤学敬业的优良校风。学校端升楼内挂着一块牌匾,上面刻着“课比天大”四个字,这是法大老师敬业奉献和法大同学刻苦勤学的真实写照,也是近70年来法大精神的传承。“敬事而信”,“敬业乐群”。在学校每年举办的“榜样法大”、“感动法大人物”评选和“最受欢迎的十位老师”评选等诸多校园文化活动中,都会涌现出一批优秀的师生。比如,连续三年获得一等学业奖学金,拿到“挑战杯”、创新论坛等多项学术科研竞赛一等奖的“学霸”吴琼同学;以惊人的毅力和自律精神,完成四年四本“计划书”的辛婕同学;勇于挑战极限,斩获“模拟法庭”、“英语演讲”等各类学科竞赛冠军的“大满贯”得主赵尔雅同学;还有大一三等奖学金、大二二等奖学金、大三一等奖学金,稳扎稳打、“每天进步一点点”的热依汗同学。

还有同样出色、以身作则的中青年教师们。比如,任教34年,初心不改的刘淑环老师,从2007年至2020年,她共指导了756人参加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其中339人次获得北京市和全国一、二等奖;自己读本科时荣获“学术十星”称号,当老师时又指导学生获得“学术十星”的蔡元培老师;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一等奖,利用业余时间开办“写作坊”,指导学生进行学术训练的马允老师;以及在教务服务管理岗位上的周玥老师和她的团队,在去年春季学期,为保障线上教学平稳有序,她们日均工作14小时,回复学生邮件4213封,发布各类通知方案30余个,开设本科生课程1532门次。

大学生活丰富多彩,四年时光转瞬即逝,唯有以时不我待、惜时如金的心态读书治学,才能不负韶华。我希望同学们珍惜这样的学习氛围和文化环境,尽快适应大学的学习节奏,建立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热爱、专注与坚持中,努力成就更好的自己。

第四,法大人的气质,源自于笃实做人的质朴情怀。文学家韩愈讲:“读书有‘四患’:读书患不多,思义患不明。患足已不学,既学患不行。”他强调读书人要学思践悟,终身为学、学以致用。“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胸中脱去尘浊,自然丘壑内营。”前半句大家都很熟悉,是强调读书实践的积累;但后半句是关键,是讲心无旁骛地积累到一定程度,从而引起内在的质变,才算是练成“真本领”。我校1995届毕业生佟丽华出身寒门,在读书期间,他深感老百姓对法律援助的渴求,创办了“准律师协会”,为弱势群体奔波。毕业后,他坚定地从事律师职业、投身公益事业,先后创办了青少年法律援助与研究中心和农民工法律援助与研究中心,为全国超过60万困难群众提供免费法律服务,讨回欠薪和各类赔偿款近6亿元,获得了“全国劳动模范”“中国青年五四奖章”等荣誉。今年暑期,我去看望青海校友,多个校友都谈到在学校参加法律援助等社会实践带给自己的收获。也正是这种锻炼和培养,造就了法大人踏实做事、老实做人、勤于实践、乐于奉献的精神气质。2013届选调生莫亚雄校友怀揣着法治梦想只身前往黄南藏族自治州泽库县,从最基层做起,一干就是8年。她说,在基层会遇到不少委屈和困境,住的是夜晚可见星空的简陋瓦房,每天自己生炉子做饭,条件极其艰苦。但逐渐明白只有“实干”才是解决问题的出路。把大事分成小事干,把小事分解成一条一条干,长期坚持便能化繁就简、攻坚克难,才能将服务基层、奉献青春的理想变为现实。

同学们,跨进法大校门,又是一个新的开始。奥运羽毛球女单冠军陈雨菲说过:“走下领奖台,一切从零开始。之后的路还要脚踏实地,更坚定地走下去。”希望同学们从今天起,忘掉过去的成绩与荣耀,站在新的起跑线上,重新出发,开启新征程。既要德法兼修涵养法大气质,又要像海绵吸水一样汲取知识,既要在运动场上强健体魄、又要在社会实践中增长才干。四年之后,希望你们各个脱胎换骨、华丽蜕变,成为一名具有独特气质的法大人。

同学们,军都山下、府学路27号,将成为你们一生的精神家园。今天,我们共同探寻法大之于我们的精神动力,为的是明天你们带着独特的法大气质走向远方。祝福你们在法大度过快乐难忘的四年时光。

编辑 黄雨薇

关闭

相关文章: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 热点新闻 |
| 法大微信 |
扫一扫,知道更多
| 微博 |

手机版 | mobile phone version

中国政法大学新闻中心版权所有 © 网络工作室负责维护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电子信箱:news@cupl.edu.cn


新闻网手机版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