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员动态 > 正文

【学员佳作】刘闯:在2022年世界信息峰会高级别政策论坛上的发言

时间:2022-06-07

地理标志知识财产融合信息通信技术护航地方可持续发展

——在2022年联合国世界信息峰会高级别政策论坛上的发言



【背景简介】

2022年5月31日,联合国世界信息峰会(WSIS)闭幕式高级别政策论坛(High Level Policy Forum)在瑞士日内瓦举行。应大会组委会邀请,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协联合国谘商信息通信技术专委会委员刘闯博士在世界信息峰会高级别政策论坛通过视频发表了题为“地理标志知识财产融合信息通信技术护航地方可持续发展”(Integrating ICT and Intellectual Property on Geographical Indications Supporting SDGs in Local Places)的发言。该发言提出的政策主张的核心是实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目前有一个全球性的、明显的薄弱环节,这就是山区、小岛屿地区、生态脆弱带等弱势地区和弱势群体的发展问题。该主张呼吁联合国切实关注来自这些地区的诉求,并采取各种可能的方式解决这个问题。她提出采取科技赋能与开放科学的方式,保护和应用地理标志知识产权、发挥大数据、物联网、世界数据中心服务平台的作用是从战略上促进2030可持续发展目标实现、具有实践意义的政策导向。

(刘闯研究员在2022年联合国世界信息峰会高级别政策论坛上做视频发言)

【发言全文】

尊敬的各位嘉宾,女士们,先生们:

自从联合国SDGs计划实施以来,特别是目标1(脱贫)、目标2(消除饥饿)、目标14(海洋资源)、目标15(陆地生态系统),保护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成为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实现的重要内容。在许多发达地区、大城市地区得到广泛落实。然而,在山区、小岛屿地区、生态脆弱带地区由于交通不便、经济欠发达、信息闭塞、有些地区长期处于贫困、自然灾害频发等原因制约下,环境保护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矛盾十分突出,实现SDGs目标在这些地区仍然是困难重重。

从地理学家的角度,普遍认为世界地理在地方和区域尺度的表现是多样性的,这种多样性在中国尤其突出。从热带到寒带,从湿润到干旱,从大陆到海洋,从平原到高山,从资源到灾害,从历史到现代,无所不有。地理多样性也决定了生物多样性,物产多样性,这就是我们常说到的原生态特征,我们也把他们看作“地理基因”。地理多样性也表现出地方传统文化的多样性,人民生活习俗的多样性等。

1990年,世界贸易组织发布了与贸易相关的“知识财产产权协议”(TRIPS),该协议是国际具有法律效力的协议。在该协议的第22.1款中明确地理标志产品是“确认为来自一个国家或地区或地方原产地的产品,它们在质量、声誉和其他与产品相关的特性方面对其地理原产地具有关键性贡献”

200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制定《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规定》,并举办国际地理标志产品博览会推动地理标志产品产权保护和推动原产地可持续发展。在欧洲、亚洲、美洲、澳洲、非洲等许多国家都陆续发布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规定并批准了一系列的地理标志产品。2021年中欧地理标志产品合作协议开始实施。由此可见,TRIPS成为国际贸易的规范和准则,它以知识产权的形式成为这些产品在品种、品质以外可以获得市场价格认可的另一部分产品价值内容 - 品牌。

地理标志产品的品牌是特定的地理财产,具有被地理标志知识产权保护的本质,我们在研究这些产品时把经过法律程序批准的地理标志产品,具有特殊地理生态环境特色或地理传统、有望在不远的将来经过一定程序得到地理标志产品标识也包括在内,我们把它们称为“优质地理产品”。

有了品牌是不是就可以得到市场的青睐并使得地方得到发展了呢?还不尽然。来自这些地区的地理产品有一个共同特性就是小众,他们大多来自家庭农户,小企业、合作社的产品,由于受到地域限制,总产量不高,但是,极具地方特色。例如,来自中国干旱草原地带的宁夏盐池滩羊,来自云南横断山脉保山的咖啡、来自古黄河泛区的江苏省丰县的牛蒡、来自长白山区吉林磐石兰家村的大米,来自朱鹮保护区陕西洋县的黑米等等。最近,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一国一品”计划也提出了这个问题。例如,位于喜马拉雅山区的不丹的藜麦,尼泊尔的马铃薯,位于太平洋岛国斐济的黄姜,萨摩亚的面包果等。

要想这些品牌产品得到市场的认可并使地方受益,首要的工作是需要信息畅通。一个可以信赖、开放的、可以溯源的、人人都可以应用的计算机网络系统成为社会消费者和产品提供者的需求,也成为国内、国际贸易和决策者制定政策、及时监管的需要。

要在世界广袤的地域之间将地方性信息得到传播和保护,地理科学与信息通信技术是不可或缺的关键环节。自2021年1月以来,中国科学院等单位联合启动了“优质地理产品生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GIES)2021-2030十年行动计划。该计划的目的就是通过信息通信技术,将地理科学、技术、知识产权规范等融合到地理产品中,并广泛传播。目前已经开展了14个案例的实践,我们的做法是利用大数据、物联网和世界数据中心平台服务的方式,通过开放科学理念和规范,助力地理标志产权保护,助力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和地方可持续发展。

例如,我们利用世界数据中心和科学数据出版的方式开放和共享案例科学数据,通过学术期刊出版学术论文的方式开放案例科学知识,通过建立地方生态环境监测系统并与卫星遥感监测相结合的方式动态和近实时监测生态环境,并向全社会开放;我们采取物联网的方式,通过手机微信扫码系统消费者直接可以对产品溯源,并学习到世界地理知识和异国他乡的多元文化。全球变化科学研究数据出版系统是国际科学理事会世界数据系统正式成员,是世界80几个数据中心之一,它起到永久保藏、质量审核、开放共享、支持全球科学研究、教育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作用。它采用《全球变化数据仓储电子杂志》、《全球变化数据学报》二个配套出版科学数据集和数据知识的学术期刊提供全球服务。

在实践过程中,我们采取“产、学、研、政、团、民、传”一体化的方式多方协作和合作,采取“品种、品质、品牌、品行、品位”贯通的方法,发挥科研机构、大专院校、乡民企业、政府机构、学术团体、科学传播以及消费市场等积极性和主动性,在产品、环境、社会发展、地方文化、乡民素质等方面齐头并进,普惠于乡村,成为乡村振兴的一个强有力的抓手。

我们启动的“优质地理产品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计划,是一个开放的、多方参与的、综合性的、地方优势显著的计划。在这个过程中,地理标志知识产权融合信息通信技术护航地方可持续发展的具体方法是一个开放共享、可以复制的方法,可以预见,未来十年,必将有越来越多的案例出现,它将对山区、小岛屿地区、生态脆弱带地区、以及一切具有地理多样性、产品多样性的地区的可持续发展,为全球2030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做出特殊的贡献。

谢谢!

(来源:全球变化科学研究数据出版系统

作者简介

       

刘闯

中国政法大学培训学院2022级春季班知识产权法学专业学员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全球变化信息研究中心主任

1982年1月获得辽宁师范大学地理系理学学士学位,1984年12月获陕西师范大学地理系理学硕士学位,1989年5月获北京大学地理系理学博士学位,曾任北京大学地理系副教授,她同时兼任国际科学理事会(ICSU)科学数据与信息特别工作组委员、国际科学技术数据委员会(CODATA)发展中国家数据保护与共享任务组共同主席、国际地球观测卫星委员会(CEOS)信息系统与服务工作组(WGISS)用户副主席、数据应用任务组共同主席。国内学术组织任职包括:国际科学理事会中国国家委员会(CNC-ICSU)委员、中国地理信息系统协会(CAGIS)空间数据委员会主任,国际地圈与生物圈委员会中国国家委员会(CNC-IGBP)遥感与数据信息系统工作组(RS/DIS)秘书长、国际全球环境变化人文计划中国国家委员会(CNC-IHDP)信息中心副主任等学术组织职务。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