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生工作 » 学生工作 » 正文

把传播学课堂搬进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记光明新闻传播学院赴北京高院开展现场教学活动

学院办公室 发布时间:2019-03-27

为落实教育部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计划2.0意见,把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创新教学组织形式做实做细做具体,318日上午,光明新闻传播学院赴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举行现场教学活动。采取案例式、现场式、任务型等多样化教学手段,让学生在参观、观摩、座谈中了解司法机关融入技术变革的新趋势、媒体融合的新动向和行业发展的新动态,在调研中学习相关传播学理论,在现场考察中零距离感悟司法机关组织传播实践的最前沿探索。本次特别的教学活动由副院长刘徐州带队,光明新闻传播学院2018级新闻学、网络与新媒体两个专业的69名本科生、辅修生、交流生以及学院办公室、实验室3位老师和2名研究生助教参加了本次活动。

北京高院郭京霞主任张宪法大厅致欢迎词

活动当天正值北京高级人民法院建院70周年院庆开放日。在庄严的北京高院宪法大厅,政治部副主任、新闻办主任郭京霞对我院师生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在致辞中,郭主任向大家简要回顾了北京法院70年来的光辉历程,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北京法院坚持司法为民、公正司法,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的积极作为和各项发展成果。

刘徐州院长接受北京台采访

我院学生接受北京电视台采访

在参观了数字化法庭、院图书馆、院史展厅,同学们身临其境地感受了高院信息化科技化数字化进程,感受了高院的文化积淀、历史担当和时代风采后,活动进入专题座谈环节。

专题座谈

“今天是法院开放日,对同学们来说更是一次公开课、一次实践课。希望大家通过这个活动开阔眼界、增进知识,也更了解、关注北京法院各项工作。”郭主任在座谈会上首先开场,她说,法院为什么要有新闻宣传部门、为什么要干新闻宣传工作有着坚实的现实基础和法律基础。随着时代的发展,法院新闻宣传部门的机构设置、职能定位、主要业务也几经变迁,而今更是身兼广播员、沟通员、外交员、消防员多重身份和角色,法院的对内对外传播亟需紧扣时代、紧贴现实进行传播理念升级和传播实践创新。她表示,透明度决定美誉度,公开就是最好的传播。北京法院将进一步加大司法公开力度,坚持最高标准、最严要求、最好效果,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

随后北京高院新闻办的三名工作人员分别就各自负责的领域作了深入交流。同样毕业于中国政法大学光明新闻传播学院的刘白露“师姐”就北京法院新闻发言人工作制度、政法正面宣传工作面临的形势、全媒体时代的司法公开平台做了系统阐释。

谢伟辉同志重点讲述的是北京高院新媒体宣传工作。他围绕北京高院“京法网事”新媒体矩阵如何满足网友需求、如何进行功能定位、如何树立传播品牌进而更加有效地提升法院形象、如何在具体的影响性案例上做好文章以精准把握舆论引导的时度效、如何成为更高品的普法释法平台等问题进行展开。

陈旭云同志则就新的舆论生态下的法院涉案舆论工作进行了案例式分析和经验性总结。她认为当下法院舆情工作正在面临新的形势和挑战,为了适应新时代对法院形象建构的新要求,法院新闻舆论工作的重点是要警惕鸵鸟、懒政、看客、轻视、敷衍五种心理,要在培养问题意识、把握媒体思维、形成系统思维上下功夫。

我院学生认真聆听学习

刘徐州副院长对以上领导和同志的精彩发言进行了一一点评,认为各位的分享站位高、角度新、案例典型、信息量大,既有历史纵深、问题意识,更有新的观念、新的话语、新的眼界,能让学生在非常短的时间内对法院的宣传工作有了深刻的认知,对法院组织传播的理念有了崭新的思考,对法院新形势下的新闻舆论实践有了新的观察。他说,通过各位实践一线老师的深入讲解,相信同学们能直观领悟到为什么说法院宣传工作早已告别一篇通稿打天下时代,更能近距离地思考和感受“讲好法院故事”“传播法院声音”现实逻辑和时代召唤,更具象地体会司法机关为什么也要加快构建融为一体、合而为一的全媒体传播格局。这次把课堂搬到法院,在多重而特殊的情境下聆听老师们不一样的传道授业解惑,或许更有助于让同学们真切地感受法治工作者们为社会公平正义所做的不懈努力,更有助于让同学们发现从案头到实践、再由实践重新回到案头这一新维度的学习路径,进而激励同学们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思考、在实践中立志,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和使命感,用更崇高的抱负厚植让自己成为适应未来传播的卓越人才的动力。

现场教学结束后,很多同学们表示获益匪浅。“传播学的应用也不仅局限于新闻领域,更是深入到了当代法治建设的方方面面。这次活动,不仅让我在实际中体会了课本上说的组织传播的内涵,更开拓了学习传播学的视野,真切体会到了什么叫‘传播是自然界及人类社会的普遍现象’。” 2018级新闻学专业的潘泽强感叹道。2018级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姜润东也表示,“今天的活动使作为新闻人、法大人的我深受触动,我深感公平和正义的价值和意义,也深感作为未来新闻工作者的使命和大有可为,我们必需以书本和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去学习专业知识、提高专业能力,才能更有底气地说会在将来为国家法治建设做出应有贡献!”(文/蒋柠泽 崔尧 图/王占芳)

 

版权所有:中国政法大学光明新闻传播学院|学校邮箱:cupl@cupl.edu.com|京公网安备:110402430029|建设维护:光明新闻传播学院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