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学研究 >> 学术科研资讯 >> 正文

“文明互鉴与比较政治思想”系列高端论坛第一期成功举办

作者: 发布时间:2024-01-14 阅读数:

2024年1月7日晚8点,由中国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主办的“文明互鉴与比较政治思想”系列高端论坛第一期于腾讯会议线上成功举办。本次论坛以“中西政治思想的异同”为主题,邀请国内政治思想研究领域的两位代表性学者吉林大学行政学院孙晓春教授与中国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丛日云教授参与对谈。近300位学界同仁线上与会。

论坛由中国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何涛副教授主持,他着重介绍了本系列论坛尝试打破中外政治思想研究的学科壁垒,为探求古今中外治道政理搭建思想交汇平台的策划初衷。

孙晓春教授首先立足于中国政治思想研究的视角,阐发了中西两大思想传统的共性与差异。中西政治思想传统同为人类共同的思想遗产,它们有近乎相同的生发时间和对“优良生活”的共同追求,并在对“何为优良生活”的探寻中衍生出一系列共同的思想主题,如对终极原因与法则的追问、关于社会政治生活应该遵循的道德原则的认识。但由于社会历史环境与思维方式等多方面的原因,中西两种政治思想传统在“个体本位与群体本位”的逻辑起点、“宗教神学信仰与社会权威信仰”的人文主义传统、“经验历史主义与理性科学主义”的知识背景等方面存在系统的观念和现实规范差异。

接下来,丛日云教授从农业文明的独特视角分析了两个政治思想传统的异同。两者具有农业文明时代固有的封闭性和停滞性;但西方政治思想相对更开放、更多元化,受外来影响更大,形成多元交汇、嫁接融合的演变轨迹。两者都属于传统的思维方式,但中国属于非科学的,甚至没有摆脱巫术思维方式的影响;西方具有发达的理性思维,属于前科学的,其知识视野更开阔,对政治研究的理性化程度更高。两者都以宗教观念认识政治;但中国政治思想的主流世俗化程度更高;而在西方,宗教观念与神权对政治的影响更大,尤其基督教信仰实现了一千多年的绝对统治。两者都追求善政,但内涵与境界不同,达到善政与善治的途径也不同;中国政治思想的重心在于对治国之道的研究;西方最关注的是两大主题,即最高权力的归属与分配和权力的性质与界限问题,这是被中国思想家完全忽略的问题。两者在古代都是有机整体主义价值观的统治;但西方传统政治思想在整体主义社会内部却发生了两次个人主义价值革命,最终使其转向个人主义价值观为主导。丛日云教授认为,正是西方发达的理性思维方式和个人主义价值革命,使其超越农业文明的界限,最终演化出现代政治思想。

论坛的互动环节,孙晓春教授和丛日云教授分别回应了线上与会人员关于“儒学如何现代化?传统儒学如何重建其现代价值?”“从政治实践和政治思想的二者之间的互动关系来看,中西存在何种差异?”等问题。

“文明互鉴与比较政治思想”系列高端论坛,是中国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发扬中外政治思想研究的光荣传统,尝试打破中外政治思想研究的学科壁垒,为探求古今中外治道政理而搭建思想交汇平台。论坛的主旨精神是直面文明差异,基于同情之理解而寻求普遍和平共存共处之道。论坛特别强调对政治思想问题进行比较研究,主题包括但不限于:中外政治思想的整体性比较、中外政治思想家的深入比较、中外政治思想重要议题的比较,以及一般意义上西方之外国家和地区的政治思想的研究,如俄罗斯、日本、印度、阿拉伯国家、拉美国家等。论坛期望通过政治思想研究的跨学科对话,打破现代学科过度分化带来的视野局限,推动政治思想研究的繁荣发展。


学院动态
通知公告
学术科研资讯
Baidu
map